清晨推开窗,风里裹着丝丝凉意,梧桐叶在地上铺了薄薄一层 —— 秋天的脚步,早已悄悄漫过街角。比起盛夏的热烈,这个季节更像位温和的长者,提醒我们放慢节奏,把养生藏进一粥一饭、一举一动里。
晨练别赶早,晒背正当时
秋日晨练不宜过早,此时露重湿盛,过早出门易使湿气侵入体内。待太阳升起,将地面晒得温热后再进行活动,更为适宜。
而秋日晒背是不错的养生选择。秋天阳气渐收,后背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处,晒背可借助自然阳气补阳驱寒。晒背时间以上午九点到十点为宜,时长约 20 分钟即可。需注意在背上垫块薄布,防止阳光直射造成烫伤;晒完后及时喝杯温水,更换汗湿的衣物,避免受凉。
厨房里的 “润燥方”
秋季气候干燥,养生重在润燥,厨房中的应季食材便是天然的 “润燥药”。山药、莲藕、梨等食材,都是秋日润燥的佳品。
银耳泡发后与百合、莲子同煮,汤汁黏稠,能滋润咽喉;小米粥中加入南瓜,软糯香甜,可养护肠胃。这些食材无需复杂的烹饪技巧,简单炖煮便能发挥其养生功效,远胜五花八门的保健品。
睡前揉脚,胜过吃补药
足部有众多对应脏腑的反射区,秋日睡前揉脚,能疏通经络,有益健康。尤其要关注涌泉穴,每天用双手掌心交替搓脚心至发热,揉按涌泉穴 100 下左右,可起到安神助眠、补肾气的作用。
若白天行走较多,感到腿部疲惫,可用 40℃左右的温水泡脚,水中可加入几片生姜或艾叶,有助于驱散疲劳,促进身体恢复。
情绪也需 “防秋燥”
秋季气候干燥,人体易出现肝气郁结的情况,情绪也容易变得烦躁、低落,这也是 “秋燥” 的一种表现。
中医认为 “肝喜条达”,秋日应注重调节情绪,让身心保持舒展。晚饭后不妨到户外走走,感受夕阳的温暖、聆听自然的声音,让情绪随秋风一同舒展。哪怕只是在楼下静静看看云卷云舒,也是一种无形的养生方式,能帮助缓解秋燥带来的情绪波动。
秋天的养生,从来不是刻意为之的 “苦行”,而是顺应时节的自然选择。就像树叶会落下为来年蓄力,我们也该在这个季节里,把忙碌暂时收一收,在晒背的暖阳里、在温润的汤粥里、在睡前的揉脚时光里,悄悄把健康攒起来。
毕竟,能把平凡日子过得有滋有味,就是最好的养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