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夏日的喧嚣渐渐远去,凉爽的秋风带来了干燥与收敛的气息。我们的身体,也如同大自然一般,进入了一个需要内蓄能量、调和阴阳的关键时期。秋日养生,其精髓便在于 “收养” 二字——顺应天时,将外散的气血收回体内,为安稳度过寒冬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一、 润燥为先,滋养肺腑
秋气通于肺,其性为燥。口干、咽痒、皮肤干燥,皆是“秋燥”的讯号。此时饮食,当以 “润” 为主。
增酸少辛: 适当减少葱、姜、蒜等辛散之物的摄入,多吃一些酸味果蔬,如葡萄、山楂、石榴,以助收敛肺气。
滋阴润肺: 将雪梨、银耳、百合、蜂蜜、莲子等请上餐桌。一碗温热的冰糖雪梨羹,或一盅清甜的银耳莲子汤,便是抚慰身心的最佳甜品,能有效滋润肺脏与呼吸道。
二、 早卧早起,志求安宁
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” 随着白昼渐短,我们应顺应日照,提早入睡,以助阴精的“收藏”;清晨早起,呼吸新鲜空气,可使肺气得以舒展。
同时,秋日易引发悲愁情绪。看到万物凋零,心生感慨是人之常情,但需懂得调适。“使志安宁” ,便是要学会放下烦扰,通过静坐、阅读、聆听舒缓音乐等方式,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乐观。
三、 适度运动,不宜大汗
秋高气爽,正是户外活动的好时节。然而,秋季运动应遵循“不累、不汗”的原则。剧烈的、导致大汗淋漓的运动,会耗伤宝贵的津液与阳气,与秋“收”之道相悖。
选择一些平和的运动吧,例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。让身体在微暖中舒展,达到活动筋骨、畅通气血的目的即可。登高望远,看层林尽染,亦是疏解胸怀、拥抱秋意的绝佳方式。
四、 防寒保暖,适时添衣
“春捂秋冻”虽是一句古谚,但需有度。尤其早晚温差大,脖颈、腹部、关节等关键部位切不可受寒。一件轻薄的外套,一条柔软的围巾,便能护住身体的阳气,防止寒邪入侵。
秋天,是收获的季节,也是沉淀与内省的时节。让我们放慢脚步,像打理丰收的谷仓一样,悉心照料自己的身心。通过这温和的滋养,我们不仅能够平稳过渡到冬季,更能收获一份由内而外的安宁与丰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