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过后,暑气渐消,秋意渐浓。此时天气转凉、空气干燥,人体易受 “秋燥”“秋凉” 影响,出现口干咽燥、皮肤紧绷、免疫力下降等问题。顺应秋季 “收敛、养藏” 的特性,做好养生调护,才能为过冬打下坚实基础。
饮食:滋阴润燥,少辛多酸
秋季养生首重 “润燥”,饮食上宜多选滋阴生津的食材。可常食梨、银耳、百合、莲子等,比如用银耳与百合熬煮甜汤,既能补水润燥,又能安抚秋燥引发的烦躁情绪;也可适量吃些芝麻、核桃等坚果,补充油脂以滋润肌肤和肠道,预防秋燥导致的便秘。
同时要遵循 “少辛多酸” 的原则:少吃辣椒、生姜等辛辣发散的食物,避免加重体内津液消耗;多吃苹果、葡萄、山楂等酸味食物,助力肝气收敛,平衡秋季易失衡的脾胃功能。此外,秋季是贴秋膘的时节,但需避免过量食用油腻、生冷食物,以免增加肠胃负担,建议以清淡滋补的汤品(如山药排骨汤)、蒸菜为主,兼顾营养与消化。
起居:早睡早起,注意保暖
秋季昼夜温差增大,起居作息需随之调整。中医认为 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,早睡可帮助身体收敛阳气,早起能顺应阳气的轻度生发,避免因睡眠不足导致精神萎靡。
早晚外出时要注意添衣保暖,尤其是肩颈、腹部、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,可携带薄外套或披肩,防止寒气入侵引发感冒、腹泻等不适。室内环境也需兼顾润燥,若空气干燥,可使用加湿器(湿度保持在 40%-60% 为宜),或在室内摆放绿萝、吊兰等绿植,既能调节湿度,又能净化空气。
运动:适度舒缓,避免大汗
秋季运动不宜过于剧烈,以免过度消耗阳气和津液。建议选择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瑜伽等舒缓的运动方式,既能促进气血循环,增强体质,又能避免因大汗淋漓导致 “气随津脱”。
运动时间可选择上午 9-10 点或下午 4-5 点,此时气温适宜,阳光柔和,既能享受秋日景致,又能减少冷空气对身体的刺激。运动后需及时补充温水,避免饮用冰水,同时更换汗湿的衣物,防止受凉。
情志:收敛心神,少悲多喜
秋季万物凋零,易让人产生悲伤、抑郁的情绪,中医称之为 “悲秋”。此时需注重情志调节,通过 “收敛心神” 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。可多参与户外活动,如登高望远、秋游赏景,感受秋日的开阔与宁静,缓解内心的郁结;也可通过读书、听音乐、与亲友交流等方式,保持心情愉悦,做到 “少悲多喜”。
此外,中医认为 “肺在志为悲”,过度悲伤会损伤肺脏,而秋季正是养肺的关键时期。保持乐观心态,不仅能改善情绪,更能间接呵护肺脏健康,助力秋季养生。
秋日养生,关键在于 “顺时”—— 顺应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、起居、运动与情志,让身体与自然和谐共生。唯有悉心调护,才能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,收获健康与舒适,为迎接寒冬做好充分准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