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空气来袭,气温不断下降。冬季,泡脚可谓是最受欢迎的养生方法之一。除了单纯使用热水,往水中加盐、醋乃至中药“泡脚包”,也越来越受大众追捧。然而,因为“泡脚”而入院治疗的案例也时有发生,各式各样的“泡脚包”也在近期被检测出合格率极低。网红泡脚法真的靠谱吗?专家提醒:简单的泡脚也是门技术活,有些办法看似养生实则可能很伤身。
不当“泡”法频繁导致入院
随着气温下降,不少人纷纷开始泡脚养生。然而近期,因为泡脚而“泡”进医院的,并不鲜见。65岁的糖尿病患者陈大爷住进了医院烧伤整形科,原因竟是泡脚起水泡,导致足部感染,差点让他截肢。经过救治,陈大爷的脚保住了。而同病房的王大爷患有20多年高血糖,也因为泡脚起水泡住院,但他病情过重,小脚趾进行了截肢。
南京市第二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沈建军介绍,“泡脚、泡澡会导致血管急速收缩和过度充盈扩张,就会导致心、脑、肾等器官的供血、供氧不足,引发一些疾病的发生,包括眩晕、心慌胸闷等,进而易诱发心梗、心律失常等突发事件。而糖尿病足患者对于温度不敏感,温度掌握不好极易发生烫伤,从而出现病情过重而感染截肢等情况。”
水温、时长、频次都大有讲究
冬季泡脚是为了养生,然而频频泡出问题,在“养生”和“伤身”之间到底如何抉择?
“冬季泡脚确实可以促进血液循环、加速新陈代谢,更可刺激脚部穴位,调和脏腑,达到全面保健之效。”但是沈建军提醒,泡脚看似简单,其实学问很多,方法不对适得其反。
泡脚水并非越烫越好。“有人觉得每次泡脚都要用很烫的水才有效,其实这是一个误区。泡脚的水温最好在40—45摄氏度,过高的水温会引起血管过度扩张,还会使人兴奋,对睡眠不好的人群反而影响其入眠。”沈建军表示,泡脚时间也并非越久越好,不用泡出“大汗淋漓”才是祛寒,“泡脚时长宜控制在15—30分钟,泡脚时间过长水温冷却容易受凉;泡脚频率可以3—5天一次,寒冬两天一次比较合适。”专家提醒,体质虚弱人群、老年人、儿童等泡脚过久可能出现头晕、胸闷、心慌等不适,时间应该控制得更短。特别是儿童的皮肤比较细嫩,不宜久泡,且泡脚时间过长,足底的韧带会变得松弛,不利于足弓的发育形成和维持,因此,儿童的泡脚时间可缩短为10分钟左右。
泡脚时间段也有讲究。“空腹、饱胀的时候都不宜泡脚,因此建议泡脚选择在饭后1小时进行,或是晚上入睡前1—2小时泡脚比较合适。”沈建军建议,泡脚姿势宜舒适,“在泡脚时,应该保持舒适平放的状态,不要因为泡脚容器太小而斜着放双脚,否则会容易导致腿部抽筋。水量最好保持在水位正好淹没脚面,即达到脚踝上3寸(约三阴交穴)位置。”
泡脚养生并非人人适合
即便方法得当,泡脚养生仍旧并非人人适合。
首先,脚部有外伤,如水泡、发炎、化脓、溃疡的这类人群不建议泡脚。其次,静脉曲张或血栓患者也不适宜,“热水泡脚时,下肢动脉扩张,皮肤充血,更多的动脉血液进入下肢。局部血流量的增加不但不会改变静脉回流的速度,反而会加重静脉回流负担,可能会加重血液淤积,加重病情。”专家提醒。
血压非常不稳定、剧烈波动时的高血压患者,不建议泡脚。“因为患者本身心脏和心血管功能较差,高水温可使神经受到刺激,毛细血管扩张。高温加速了血液流量,短时间内加重心脏负荷,致使心跳加快、耗氧量提高,容易发生供氧困难,导致晕厥等意外发生,增加发病危险。糖尿病足患者对于温度不敏感,需要他人协助试好水温,避免温度过高烫伤皮肤。”此外,沈建军提醒,婴幼儿和妊娠期哺乳期女性也不建议泡脚。
冬天泡脚选好“搭子”很重要
泡脚时选择合适的“搭子”,对提升泡脚效果至关重要,加点生姜、艾叶祛寒,爱养生的人早早地就把中药材搬进了泡脚桶里。对于不少“网红泡脚处方”,专家建议需谨慎,即便是销量过万的中药“泡脚包”也不一定真的合适。
“不同药物组成的泡脚方养生侧重点各异,市面上足浴包质量参差不齐,且产品形态上多种多样,包含草药包、药粉包、泡脚液等,但中医养生讲究对症下药,在网购泡脚方之前,市民最好先去医院做一次全面的体质辨识,或者在医院选择对症的中药‘泡脚包’,既保证中药的质量与安全性,也更加科学有效。”沈建军表示,如果泡脚时加点“料”,日常用的泡脚方中可用红花、艾叶等活血化瘀、温通经络;失眠患者可在方中加入夜交藤、合欢皮宁心安神改善睡眠;高血压患者可以选用钩藤、桑叶、菊花平肝潜阳控制血压;风湿病患者可以配伍独活、桑枝、防己祛风除湿缓解痹痛;想要消除疲劳可以选用党参、黄芪、白术、茯苓健脾补气,“但都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开具泡脚方,回家后将煎煮好的中药液倒入足浴盆中,先利用中药蒸汽熏蒸足部约10分钟,加水调好温度后再将双足浸入药液中进行泡脚”。
对于加盐、加醋等网红方,沈建军提醒不要轻易尝试,“与中药搭配可能导致一些化学反应,导致其中重金属等变化”。